2018年年底,由唐德影视旗下北京唐德国际电影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以9.0分,获得了豆瓣2018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其中,将近7成的观众给了5星评价,著名影评人张小北的评论则道出了《我不是药神》的深层意义:“在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时代巨变洪流之中,有无数这样的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艰难生存着,同时在竭力不丢失他们的灵魂。终于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能够看到时代,看到善意,看到希望。希望这部电影也能被这个时代善待。”
|
|
|
同时,在由新浪电影的编辑、记者、策划们票选出的“新浪电影评选2018十佳华语院线电影”中,《我不是药神》位列第2名。媒体评语“它的故事以情动人,而不耽于动情,对事件的内核和外延,都做了最大勇气的挖掘。”
戏里戏外,是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缩影
在去年夏天,这部一经上映就催生了媒体及网友强烈讨论的电影,以多年前“仿制药”的真实事件改编,让观众看到了戏外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尖锐和残酷。
四万一瓶的正规药,三年,足以摧毁一个家庭。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家庭,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戏里,穷困落魄的角色设定,让人感受到比“得病”更难过的现实。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仿制药”独家代理商的程勇,到用微薄收入换取救命药的吕受益,再到孤独脆弱又愿意把抢来的药分给大家的黄毛,影片依托于现实世界赤裸裸的冷酷,展开了小人物命运的颠沛流离,从而映射出现实中的诸多无奈,将人性中贪婪、无助、脆弱、善良而又愿意拼死一搏的勇敢放大在观众面前。
但在现实层面的刻画上,《我不是药神》并没有选择用严肃压抑的色彩绘制全篇,期间穿插着一些幽默的小细节,将现实中的五味杂陈刻画的细致入微,展现了一派浓浓的生活气息。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希望
自上映的6个月以来,电影《我不是药神》获奖无数。东京电影节中国电影周金鹤奖 ——特别电影贡献奖、评审委员会特别奖;第42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青年男主角奖、最佳青年编剧奖、金最佳青年男配角奖;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导演、最佳原著剧本等诸多领奖台上都能看到《我不是药神》主创的身影,而比奖项更亮眼的则是现实中的意义。
20年前的电影《罗塞塔》的上映推动了比利时政府出台了一项法律,禁止雇主向十几岁的童工支付低于成年工人最低标准的工资以保护孩子的权益。八年前,在韩国电影《熔炉》的上映的第37天,韩国国会通过了《熔炉法》的颁布。
如今,《我不是药神》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4个月的专项谈判和投票遴选,10月10日国家医保局确定了将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当中,将电影中的温暖情怀落地,也为芸芸众生插上了希望的翅膀。
自从有了电影以来,荧幕上的影像早已不在是单纯娱乐的途径,渐渐演变成了公民个和社会沟通的桥梁,推动现实的发展,愿2019年,这座桥梁越发宽阔!
(图片来源于网络)